《阿黛尔的生活》观后感(大量剧透)
看到网络推荐,便顺手添进影单,今日闲来无事,略花3个小时,坐着安静地看完了。
看到一半,想法千丝万缕,到剧终阿黛尔黯然离场时,却只能怜惜她的蓝色背影,渐渐远去。
看完后,我在思索这几个问题:
这世界上有完美的爱情吗?
爱和欲能分离吗?
能永远维持激情不孤独吗?
第一个问题:这世界上有完美的爱情吗?没有。哪怕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要面对油盐酱醋婆媳关系激情退却。阿黛尔第一次见到蓝发女孩艾玛时,新世界的大门虚掩着,向她透出一丝光亮,让她好奇又紧张。当深入接触时,艾玛简直是个完美恋人,同她谈哲学,谈萨特,为她画像,给她高潮,把她介绍给父母朋友,“爱情三角理论”中,亲密、激情、承诺都有了。然而时间久了,阿黛尔的温婉居家,从白月光变成了粘在衣襟的饭粒子;艾玛的博学和社交,也在阿黛尔的心中引起了嫉妒之火和孤独之海。优点总会变成缺点,没有吸引不会有爱,有了缺点让人厌倦。
分手不只是因为不忠,更意味着两人不能从对方那里获取生命的动力。简而言之,我不需要你了。
第二个问题:爱和欲能分离吗?这是阿黛尔和艾玛直接分手的直接原因。得看情况。比如阿黛尔出轨是因为孤独。在性观念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约X软件层出不穷,很多人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了满足,并且一夜过后,再无交集。这是有欲而无爱。说明爱欲可以分离。但是仍然有些人宁可忍着身体需要而忠于情感,比如和前女友复合的艾玛。爱欲合一是唯一的一种满足,别的只能称之为忍受。
第三个问题:能永远维持激情不孤独吗?这也是阿黛尔和艾玛直接分手的间接原因。我认为不能。万事万物都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激情本来就是峰值,怎么可能不回落呢?而回落到的,才是两个人的真实状态。
另外,影片中充满了大量的对比,很有意思。
初恋男友托马斯是个同龄高中生,有着这个年纪相称的害羞和幼稚。而艾玛特立独行的蓝头发,深情迷人的蓝眼睛,笑起来爽朗而有侵略性的美,实在勾人!更不要说艾玛能理解她,和艾玛在一起,阿黛尔是自由和坦诚和开放的。应该说初期,她很享受两个人的关系。
但是后来艾玛”变了“。
从开始的伯牙子期,后来艾玛成了别人的钟子期。不只是艾玛的高山流水,她的整个圈子都说着阿黛尔听不懂的高雅艺术。阿黛尔只能为大家默默准备意面。她们不再讨论萨特,转向讨论有一百个萨特那么远的席勒。阿黛尔像是特效,从淡入转为淡出。
不止精神上的隔阂,一开始的如胶似漆(见面就是啪啪啪)——一百零八种姿势(尺度太大了)到后来的同床异梦,连一个吻都吝啬。
包括阿黛尔的教学风格。前后差别也特别明显。在恋爱中的她,温柔和善,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特别温暖。小朋友到一年级各种调皮捣蛋,事业上的困难也反映了生活的挑战,年轻的阿黛尔抛弃了过去的柔软和稚嫩,架上眼镜,被迫成熟。
开始的阿黛尔是懦弱的,不敢向父母朋友坦诚同艾玛的关系(一开始同学的态度和父母的对话就印证了这是一个传统苛刻的环境)。后来为了挽回艾玛,公然在咖啡馆勾引艾玛(虽然不露点但是尺度依旧很大!并且艾玛换咖啡的细节好评!)
阿黛尔受邀请参加画展,来时充满复合希望的粉红色幻想,特地穿上象征艾玛的蓝色连衣裙,结果看到满墙现女友的画作(各种姿势和表情),而自己的画被加工得平平不再有独一无二的张力,迷惘而失落,终于仓皇而逃。
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本来过着普通的生活,却被叛逆的蓝头发打乱了人生。只是怜惜她,要用多久才能治愈这场失恋。电影的核心不在同性的爱恋,是在探讨青春期的爱情(这么一想同主题秒杀了国内所有同题材的青春片==)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角度和细节,在此不赘述。
不敢说这部电影在高度上超越多少,能引起思考的都是好电影。
致敬所有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电影(百合大法好)!(顺便推荐《看不见的世界》)
近些年来,法国电影颇有点“回温”的感觉,
在戛纳和奥斯卡的颁奖礼上,偶尔会有几部类型不同的最佳外语(法国)片崭露头角。
比如《阿黛尔的生活》,同性之爱的美与现实无法跨越的鸿沟;
又或是《燃烧女子的肖像》,制造了一个油画质感精致、优雅古典美的爱恋故事,
既有女性的隐忍、柔情,也有眼神交流之间的惊涛骇浪;
明明是近两年“泛滥”的同性题材,法国人就是能拍出如此高贵之感。
而《悲惨世界》又是一次直面曾经“流动的盛宴”,
铁塔、香榭丽舍大街与塞纳河畔,金色阳光透过树叶透露出树荫的浪漫;
那些暴乱的街区里则是群殴、邪恶与有色人种的暴乱,
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与如今的巴黎有了跨越时空的共鸣,只是矛盾冲突从宗教阶级变成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不理解。
从香颂到电影,从文学再到装扮风格,法式的代言词一直都是浪漫慵懒;
其实,在浪漫的风格上,那些现实里的问题,法国电影却总是一击而中,
法式浪漫不是飘忽不定的悬浮感,而是一种直面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生活的勇气,
以及在接触到了幻想与浮云的美好之后,依然要跌入现实层面的真相,
这也使得法式浪漫的底蕴更加深厚。
今天,红颜秀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法国电影名为《完美男人》,
该片非常落差的将悬疑和艺术、幻想与现实,两个对立面结合在了一起,
既有对文学艺术的狂热感,也有黑夜狂奔的罪恶与悬疑,可观性非常强。
马修是一个底层法国青年,他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可事与愿违,已经25岁的他并未在写作上展现出什么耀眼的才华,他只能在搬家公司工作的所得来勉强糊口,
一次偶然中,马修在一位独居老人的屋子里找到了一份未被出版的手稿,
这是一位曾经参加过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老人,是一部丰富的战争笔记,
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马修还是决定将这份手稿以自己的名义送往出版社,
哪知道这份手稿当天就被出版社接受,马修一下子成为了法国炙手可热的文学新星。
突如其来的名誉和财富冲昏了马修的头脑,
曾经自己仰望的大学女老师,如今成为了自己的心上人,
而跨越阶层后对文学圈、女友富裕家庭的不适应,他不仅要想方设法守住自己的秘密,还要应对完美的假面。
作家这个设定,既不是超级英雄、也不是间谍警察,也没有刺激的“动作戏”,
但作家却是各位名导演、编剧酷爱打造的电影角色,
试问哪位名导没有导过一两部极度出彩的作家角色?
罗曼波兰斯基的《真实改编》,
法国最性感的女人,陷入创造瓶颈与分裂人格纠缠的烧脑故事,
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
疯狂又恐怖惊悚的作家,直接成为影史上最经典最高分的恐怖电影,
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
戴着眼镜穿着不合身的西服的古怪作家,在名利场里像个小丑,脑海里却幻想出了一整个世界。
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更是用诡异又文艺的黑白影像,
借着一个青年loser的口,说出了一个扎心真相:
“每一个二十多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想成为一名作家。”
写作是让普通人逆袭人生最低成本的方式,苦难的出身可以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有天赋,就能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位。
我们的主角马修也是诺兰口中二十多岁无所事事,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
单身、家庭条件一般、只能做搬家工人,更惨的是他既没有《追随》里那个年轻人的“疯狂”,也没有创作的天赋,
他每天收到的只有退稿~
自己穿着灰蒙蒙的搬家公司衣服站在大学教室门口,
看着年轻高贵优雅的女教授在授课,简直就是底层对上层的仰望。
别看法国电影“浪漫”,
但不论是《再次爱上你》里穿越第二种人生的平凡男主对演奏家妻子要签名,还是《完美男人》里搬家工马修仰望富家千金,
都有着浓浓的现实阶级展现的味道~
没有好的出身、没有丰富的经历、也没有天赋、甚至日复一日的努力也不被认可,
但上帝却给了他一个危险的机会,一举成名。
金钱、名誉接踵而至,就连曾经高不可攀的女神也被自己所折服,
在南法隐秘但是极为豪华的靠海古堡旁,他见到了女友上流社会的父母、谈吐优雅、极有品味和学识,
一举出名的青年作家,极其受人尊重,女主的父亲都说:
“我们很欣赏你,你不是靠遗传财产,而是自己的才华。”
女主还有个从小一起长大、虎视眈眈的青梅竹马一起来家中度假,
出身良好、超有品味的精英白人青年形象,
送给女主老爹的直接是第一本原版的精装书,而马修只能把牛皮纸袋装的口袋书死死地捂在口袋里,
哪怕是“天赋”作家一书惊人,但依旧是卸不掉的自卑和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
他没有出身卑微、但是天赋异禀的高傲自信,也没有精英二代的家境与学术培养。
而女友青梅竹马的一句质问极其致命:
“我父亲曾经在阿尔及利亚当过兵,对战争很了解,。我很好奇,你都没去过阿尔及利亚,怎么能写出一部战争小说?”
马修的回答只是:“我做了许多调查”,
当假的“完美男人”碰上真正的精英真的就是,只说一句话就遮不住谎言。
在这样学识丰富、富丽堂皇的文艺之家,马修无所适从,
好像下一秒就要把这个天赋逆袭的“完美男人”的假象给暴露了,
除了各种现实问题,法国电影的各种留白的隐喻也是非常有代入感,
马修把自己毫不出彩的小说,匿名给学识丰富的女友看,女友当然一看就能感觉这是个二流作品,
阳光下的女友和站在树荫下的马修对视的戏码非常值得玩味,马修的眼里全是不自信,
而学识丰富的女友似乎有一丝怀疑,也有一点从作品上升到对马修的鄙夷。
马修站在窗外,看着富豪学识丰富的上流之家聊天的场面,
这个震惊文坛的新星却成为了局外人,哪怕是天赋异禀,一本书就完成逆袭的作家,也对这种家大业大的上流社会趋之若鹜,
又何况,马修是个本就不存在的“完美男人”呢?
接下来的“完美男人”马修又开始不断地圆谎,出版社来催稿,自己毫无灵感又没有第二本小说给自己抄怎么办?
他竟然狠下心将自己的头砸的出血,还把笔记本电脑给砸了,假装被抢劫,拖延时间。
老兵的朋友在签售会上神秘的出现,开始敲诈恐吓自己,
马修竟然打起了女友老爸收藏的名枪的主意,做封口费,被女友的青梅竹马发现,他竟然为了秘密,杀人了…….
于是在那个寂静的、与世隔绝的临海城堡让人绝望的黑夜里,马修拖着尸体,架着摩托艇去大海里抛尸.......
多么讽刺,上帝没有给他天赋和出身,却给了他一个危险的机会,
而他也因为这个机会不断地撒谎,圆谎,有了非天赋作家的经历,
而在那个夜晚之后,他终于才思泉涌,根据自己的经历创造了新小说《欺诈》,
从史诗战争小说到“自转”(读者不知道)犯罪小说,这一次马修真的成为了天才作家,
而“完美男人”最好的存在就是不存在,为了那个他拼命都要守护的秘密,他把唯一知道自己秘密的老兵战友杀害,
而马修则隐姓埋名,成为了那个开始那个灰溜溜的、无人注意的搬家工。
法国电影的powerful往往都在于结局,结局往往能把整个电影提到深刻的哲学层面,
比如《阿黛尔的生活》里再次见面,已经毫无爱意,只有无法跨越的圈层鸿沟的孩子般的哭泣和无言,
比如《燃烧女子的肖像》里伴随着四季交响曲让观众震撼心灵的刻骨铭心之爱。
还有《完美男人》中,一个谎言开始,就要用一百个谎去圆谎,
如何保持一个“完美男人”的形象,只能让他死去,永远活在世人与爱人的缅怀中,
而真实的搬运工只能在黑夜里,站在书店外,看着橱窗里自己的黑白照片和真正自己亲手书写的小说《欺诈》,
“完美男人”是无法存在的,如果想要他存在,那只能亲手“杀死他”,让他永远活在过去……
下一篇:一个小故事让你直面焦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