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

摘要: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在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马斯...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在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俗一点讲,人要先吃饱肚子,才去想老婆、孩子、车子、房子、票子,然后再如马云那样退休,去考虑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法也是如此,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技法是书法的基础。

在学习书法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应以技法学习为主。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书法的基础,不注重技法的学习,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书法史上的宋代“尚意书风”,其产生之初,在于不要拘泥于技法,强调书写个人性情,这在早期确实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技法的重要性,到南宋末年,书法终因技法江河日下而一撅不振。

二、文化是书法的根本。

而书法的技法练习到一定程度,这时个人阅历的积淀与文化素养的积累就显出其重要性了,而后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技法。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根本。

比如苏东坡,论技法,他是不如米芾的,甚至难说强于黄庭坚,但他却能领袖群雄,成为“尚意书风”的“带头大哥”,为何?就因为其兼融儒、道、法、佛诸家之长的丰富学养。

而反观历朝历代的经生、写手,终身以抄写经书、公文为生,只是将抄写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不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他们中间没能产生青史留名的书法家。

三、结语

所以说,学习书法,初期要侧重于技法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文化的积累与技法的提高并重,有时甚至应更加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观点

书法作品好不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个是技巧,另一个是趣味。

技巧是书法家基本功的展现,包含书写线条是否耐看,字体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和谐,整体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趣味则是字外功夫的体现,是对“书如其人”的直观再现,跟书法家的综合修养有极大关系。

书法史上,常常有关于技巧重要还是趣味重要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大多数书法家认为书法趣味的重要性要大于书写技巧。

技巧说白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书写技术,容易模仿,也容易掌握,而趣味层面的东西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控,它是书家的文学知识、文化修养、理想情怀、人生格局、生命意识等层面的综合体现,书法家的综合修养越高,他的书法的趣味性就越浓郁。

对书法来说,技巧就像穿的衣服,衣服越漂亮,给人的直观印象就越好。趣味就像内在的气质,气质好的人,穿上漂亮衣服会显得更有神采。因此说,在书法中,不能把技巧和趣味分开去看待,它们之间融合得好,会产生化学变化,更能增添书法的品味。

书法中常有书卷气、庙堂气、金石气,等等,这些名词是用来形容书法趣味性的,能达到这些高度的书法家,肯定已经在技巧上达到了尽善尽美,他的书法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而不是单纯的写字。

实际上,历史上那些可以称之为大师或大家的书法家,他们实际上是综合修养很高的文人,书法只是他们擅长的技能之一。

像王维、苏轼、米芾、徐渭、吴昌硕、李叔同,等等,他们既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还能写诗、作文、画画,甚至通晓音律,以及其它艺术,同时,他们在书法理论上都有许多真知灼见,是能被其他书法家当做学习的典范。

苏轼曾说: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米芾曾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真正的大书法家,是善于用外在书写技巧,来发挥个性气质和艺术趣味的全能型文化人,而不是技巧“偏科生”。

比起古人,当今大多数书法家的知识储备过于欠缺,导致他们的字虽然第一眼看起来不错,但经不起细细品味。

比如,被书法初学者称作大师的田英章,字体的形式感和书写技巧都具备,但匠气太明显,缺乏灵动活泼的趣味,算不上好书法。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是源自於文学知识还是基本技能?我的看法是,如果单从字体洒脱,结构合理说,主要是书者的技能,他的手性,驾驭毛笔的能力和对字体的领悟能力。但真要成为一个书法家,那书者必须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比较渊博的中国交化积累,穷其一生的努力钻研,才能在书法上有较好的功力,才谈得上造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