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那李鸿章就是后人传颂的志士!
其他网友观点1894年的时候,大清的电报密码本为日方所破译,首食恶果的就是英国商务船和船上的2000名大清官兵,在清政府与日方谈判时,李鸿章与国内的一切沟通也尽在日方掌握,这就是日本人狮子大张口外加死活不还价的原因,后来日方迫于在国际舆论上的压力以及列强想要插手条约签订的行动,也就是说因为外力原因,日方才免除一部分,这与李鸿章脸上是否中枪没有多大关系,日本人的贪婪本性造成它不会具备如此“爱心”。
清廷无论在战争还是在谈判上都呈绝对的劣势,自己的底牌永远被日本人所掌握,从电报中日本人已经充分解读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与懦弱。《马关条约》的签订,令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赔款方面,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济遭受打击,列强对中国大规模倾销谋取暴利,而中国矿产资源被疯狂掠夺,成为再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资源。
面对这段屈辱史,很多朋友不禁要问,如果《马关条约》不被签订,或者说李鸿章坚决不签订此条约,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当时的清政府是否能够态度坚决的继续战斗,如果打,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是看日本当时国内糟糕的国力和民生情况,日本很难撑过2年,西安又不是没去过,接着打呗,那时候的日本陆军比海军差得远,日本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常年连续作战。
日本人也要靠压榨国民才能凑齐军费,在残酷的压榨下,当时的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八个月的战争,日军多方用兵,早已精疲力竭、财政拮据,海军、陆军军备空虚,已经到了无钱采买的程度(所以才要求清廷留下战略物资),如果不惜一战,日本即便不战败,其国内的严峻形势也会迅速将其拖入深渊。
就战力而言,看台湾的反抗斗争就知道了,“非专业”级别的抵抗力量也能给日本陆军3.5万人的伤亡,还死了一个亲王。当然,推测永远是推测,即便打赢了,清廷也还是要面对一个打一群的局面,利益将会进一步被瓜分,清廷统治阶层的失策和短视造成积弱百年,这种态势是无法以一两场战斗的胜利来扭转的,但这绝不能作为不战而降的借口。刘坤一、董福祥等人所辖部队有实力与日军一战,绝不至于一触即溃,还没打便已怂这是找不出任何借口的。
最终还是要面对相同的局面就不打?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想想左宗棠,如果没有左宗棠誓死一战的决心和令列强心惊的魄力,曾纪泽如何直着腰杆和俄国谈判。左宗棠的赫赫战功和大无畏的精神是曾纪泽的有力后盾,同时也是谈判的有力武器,而打都不打或者一触即溃不敢再战,将会进一步刺激列强的贪欲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被打断脊梁的清廷才是真正落后挨打、屈辱百年的真正根源。
我们假设三种结果,战胜、战败、持续战争状态,而无论战事和结果如何发展,最终的局面恐怕都是列强们为了自身在华利益而参与进来进行调停。
清廷战胜。不会割让土地,省下的赔款虽然不知道会被慈禧挥霍多少,但是总比养肥日本人,让他们继续侵略的好,要知道,正是这笔战争赔款让日本民众群情沸腾,不断侵略中国的小日本才会有当时如此良好的民众支持基础。
为了更好的攥取在华利益,列强们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利中枢来进行有效控制,这群强盗当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所以如果日本战败,他们会参与进来进行拉偏手式的和谈,然后看准机会,再次下手瓜分更多利益,一对多的局面不会扭转,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会继续积蓄力量进行报复和侵略。
清廷战败。又一次西狩的开始,列强同样会参与进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不会让清廷统治彻底崩盘,所以日本虽然战胜,但是也不过是获得几乎相同的利益,因为再多的利益,清廷也决计拿不出来了。
即便清廷愿意拿,列强们出于眼红和对过度瓜分,竭泽而渔的担忧,也会让日本人的要求有所节制,这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就有所体现,日本也是看出苗头担心坏事才答应让步。
还有一点,日本后来归还辽东半岛也是因为俄、法、德三国干涉,这充分说明,如果日本人所切的“蛋糕”过大,会招致列强的不满和忌惮。至于慈禧,当初列强们为了自身利益,放弃了惩戒“首恶”慈禧,日本人想动也是动不了的。
清廷和日方如果进行常年持续战争,列强们同样无法接受,列强还是会参与进来,至于理由无非就是他们所谓的“担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列强自己的利益,他们既不乐见中华崛起,也不乐意某一方势力过度攥取利益竭泽而渔,当时的清廷就是列强面前的蛋糕俄而已。
如果李鸿章拒不签订《马关条约》那么战争还会持续,也就会出现如上的三种可能,但是这种假设实在太假,一是李鸿章并不具备杀身成仁的勇气,二是他不签约自有其他人签订。
而清政府的腰,着实够软,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遭受枪击,清政府连个抗议声明都不敢发,实在是怂的可怕,《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其实就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和毫无下限的忍让,才造成了条约的签订,即便李鸿章不签,奕訢也会签订,毫无意外。
但李鸿章真的是冤枉的替罪羊么?至少不全是如此。在换约之前,因为形势上的变化,清廷还是具有讨价还价条件的,但为李鸿章所阻,还没与日方沟通,就私自以日方为借口抵制后续商定。
李鸿章还有什么借口呢?他说台湾和辽南之地“原非我之所有”,啥原因呢,他觉得辽南是朝鲜的,抗击荷兰侵略者的郑成功有日本血统。
俄、法、德这些侵略者尚且在为辽东半岛努力,清廷哪能没人就此事沟通呢,光绪在巨大的内部压力下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以“无可商,无可改”为由,拒绝进一步沟通,于是就上演了讽刺的一幕,外国强盗们在为清廷“争取利益”,而李鸿章却拒绝再次沟通,连尝试都不肯尝试一次就直接回绝皇帝。
既然能那么果断的回绝再商定计划,为何就不能果断拒绝《马关条约》的签订呢?证明条约的签订不是没有李鸿章责任的,只不过他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应该比清廷更大的。
台湾省人民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并给日军带来极大的伤亡数字,清廷知道么?光绪帝知道么?全都知道,所以着令李鸿章就台湾问题再次与日本商议“挽回万一之法”,李鸿章则根本不与日方联系,直接告诉皇帝“为大局计,不敢孟浪”,意思是说,我可不敢草率行事,其实所谓的“孟浪”是指光绪帝,事后又千方百计不耐其烦的反复催促清廷换约,所以光绪帝才会被引发暴怒,而此时的李鸿章在干什么呢?他密令伍廷芳“速电东京,促我换约”,这不是吃里扒外又是什么呢?
其他网友观点老佛爷不点头谁敢签?就算李鸿章杀身成仁自杀,新上位的也会遵旨签合同。有关国家大事大臣们做不了做,必要汇报给太后决定,太后不点头下圣旨谁敢签,下了圣旨谁又敢不签,就是死了也改变不了慈禧太后的决定。
上一篇:三国演义有关的故事图片-
下一篇:“招聘信息”英文怎么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