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三木日记‖诊病

摘要: 三木日记‖诊病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三木日记‖诊病三木又发烧了。下午没有任何迹象,晚上就发烧了,我给他量了体温,3...

三木日记‖诊病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三木日记‖诊病

三木又发烧了。

下午没有任何迹象,晚上就发烧了,我给他量了体温,38.9度,连续量了两次,都是38.9度。

不敢睡了。想着原因,也就是这几天晚上偶尔会咳嗽一下,嘴里说着要给他消消食,整天不知道忙什么,也没有行动,终于又发烧了。不知道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但防患于未然毕竟没有做到。于是,有点自责,平时自己的心思放的地方太多了,孩子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摸着肚子格外热,拍拍,“咚咚”作响,也许是积食了吧,拿了5粒保和丸砸碎,喂下。不久,听到他放屁,静静等待,心想,可能拉一下就好了。凌晨一点多,又给他量体温,升到了39度,思前想后,到底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于是,喂了5毫升布洛芬混悬液。问完,轻轻问他:“三木,你是不是感觉不舒服?”他闭着眼睛说:“舒服。”我想着这大概是梦话吧,烧的。

半个小时后,汗大出,烧退了。我疲惫的睡去。

早上起来,摸摸他,不太热,心里有点侥幸,希望他不再烧起来。

又喂了点风热感冒颗粒,10点多量体温,还是又飙上来了,39.2度。心里有点嘀咕,上次发烧是支原体感染,据说这个支原体感染极容易反复,会不会又是呢?这样想着,便联系了医院做化验的朋友,约化验。因为是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趁中午去做了化验。

结果出来,果又是支原体感染,不过是弱阳性,c反应蛋白阴性,说明病情不会再发展,只用把眼前的支原体杀灭。当然这些是她告诉我的大致意思,我只知道这烧可能是支原体感染引起。

原因清楚了,治疗就好办了,我谢绝了她下午带我和三木去找专家的好意,反正去哪儿西药都是用阿奇霉素,我虽倾向中医,但能把根子去了又兼调理的中医生没有听说周围哪个好。既然都是开一个药,哪里都一样。

就近解急,她领我去了他们医院的一个中午还在值班的医生那里,据她说那是他们院的骨干,待患者很好。

她给那医生打电话时,那医生正在吃饭,但一会儿就过来了。他们看起来很熟,说话随意不拘。那医生大概 四十多岁,确实很亲切,拿着化验单子,认真的解释,孩子是病毒性感冒,这个病毒是支原体。也可还会有积食。我静听。他说,输水吧,我摇头。那只好开点药了,我默许。他似乎觉得我不配合。

没有看舌苔,没有拍肚子,没有看喉咙,甚至没有怎么看一眼孩子,他要了我的身份证开始在键盘上敲打。

然后我去缴费,取药。82元,一盒阿奇霉素,一盒感冒颗粒,一盒风寒感冒颗粒。

回去,询问了用法用量,朋友抱着三木,和我一块儿,向那医生道着谢离开。

我心里又嘀咕了,当着朋友的面不好说。仔细把那两盒感冒药的说明书看了一下,发现一盒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一盒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也就是说三木究竟受风寒还是受风热得了感冒他并没有辩证清楚,而是两种药都用上,这样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感冒都跑不了,再加上一个抗支原体病毒阿奇霉素,全了。

不过看似全,但这药明显是多吃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回来,反复权衡,我还是只让三木吃了阿奇霉素,然后配了中药辅助。对,只是把中药当了辅助。

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三木烧退了,精神食欲恢复如常。吃了两天阿奇霉素,喝了两天中药。

《母亲与赋》

母亲与赋

王森

母亲是不作赋的。

作赋的是我!

但母亲作画,也写书法,工笔九龙图、隶书祖国万岁等等,都很不错!

母亲写书,中医药专著好几部;闲暇时也写格律诗,就是不写赋。

但我有几篇赋,可以说非母亲莫属。

比如《洋芋赋》,就源于有一次我给母亲炒洋芋丝。

说起做饭,母亲无疑是高手中的高手。现在许多人都很怀念“妈妈的味道”,不过大家的重点几乎全在妈妈,而我,更侧重于味道!

因为母亲给我们做饭,总是能巧妙搭配,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所以色香味俱全自不用提,就连每个人的口味,她都能了如指掌,所以家里经常光盘,从不浪费。

不知是自己从小天性挑食,不好好吃饭;还是“学习太好”,养成了孔夫子“三不食”的毛病,我几乎是不吃杂粮的,即使在困难时期,妈妈对老小的我更是倍加关爱,以至于我小时候,在看到乞丐在同学家讨黑面或玉米面馒头时,总要拉着他们的手,很自豪的说:“走,到我家去要吧,我家有白面馍馍!”

记得那时候,母亲每次都会很大方的满足我和乞丐的要求,即使她可能会因此饿肚子!但母亲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反而觉得很替我自豪!

母亲的这种乐善好施的品质,不仅传给了每一个子女,而且也传给了她所有的第三代。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母亲无疑是最好的示范。

事实上,母亲对于做饭的认真,不用摆一桌,单看她切的洋芋丝就能够略知一二。

遗憾的是我,一般情况下,我只能切出洋芋条或者洋芋棒!

母亲年近古稀之后,依然常常自己做饭,有一回母亲身体不适,不想吃饭。于是,我就想给她炒个洋芋丝,非常奇怪,在一瞬间,我居然切出细细的洋芋丝来,我又做了西红柿炒鸡蛋。母亲为了鼓励我,吃了不少。

母亲很感慨,我们自然谈到了许多关于洋芋的内容。我忽然想起了五一?二大地震前夕去北京开会,有人嘲弄“甘肃洋芋蛋”之旧事,于是没过多久,就写出来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洋芋赋》,后几经发表,又几番修改,终于成为自己最满意的赋作之一,也收到了亲朋好友们广泛称赞。

《洋芋赋》走红之后,有一天我和妻儿看望母亲,母亲给我们讲起杜甫,居然把《石壕吏》一字不差的背诵给我们听,正在惊叹之际,母亲忽然对我说,你有《洋芋赋》,不如再写一篇《油菜赋》如何?

我赶紧答应。

恰好哥哥说要去汉中,我们结伴而行,顺便再看看油菜花。

到了汉中,可惜最美花季时间一过,我们只是零零星星看到了一些即将开败的田野,回家后不久,我就匆匆忙忙写成《油菜赋》一篇。

因为《油菜赋》是母亲唯一的一篇命题作文,我便抓紧投稿,两周以后,报纸上发表了。我把报纸送给母亲看,原本让她知道发表了就行。谁料母亲一连三天,拿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好多遍,然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于是,我又接连修改了好几遍。

半年后,母亲长眠于高山之上,脚下是那条流淌着童年的故乡的河,河边是一望无际盛开的油菜花海。我不知道这应该叫做宿命,还是巧合,是造化,还是母亲的第六感……

次年五一,哥哥约我又去了一趟汉中,不仅弥补了观看油菜花海的夙愿,在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中,我们迎着扑鼻的油菜花香,想起母亲的嘱咐和故乡的春天,我变得才思泉涌,硬是把一篇平平常常的文字变成了脍炙人口的上乘佳作。

母亲三年纸节,我用母亲留给我的砚台和毛笔,将修改后的《油菜赋》,工工整整地书写成十米长卷,焚化于母亲墓前。我敢肯定,这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正楷字,因为母亲总是教育我们做人永远要像正楷那样,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此后多年,故乡的油菜花节,成为四面八方游客打卡的一个热点,也成了我们年年祭祖时的一大亮点。或许,因为有了母亲的陪伴,故乡的油菜花才会开得如此鲜艳!

《孝赋》刚刚完成初稿时有近4000字,可以说我是费了很大功夫的!

在此之前,我在省图的周末名家讲坛上讲过一个“今天我们如何养老与尽孝”的专题讲座。而引起这个讲座的,是更早的《黄河赋》。

那时候人口政策还很紧张,但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人口优势如何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养老问题也是迫在眉睫。

我写《孝赋》狠下功夫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要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还因为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相互嘲弄,有一句很恶毒的话:

“孔夫子门前卖《孝经》!”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和一位长期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我自然懂得这句话话的份量!

但,我还是想写一篇《孝赋》。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变了,社会制度变了,道德规范变了,家庭结构变了,教育体系变了,人才评价体系变了……

所以,写《孝赋》,到“孔夫子门前卖《孝经》!”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是继承传统美德;

二是顺应时代需求;

三是接受高人指点。

于是,我直接将原文压缩到一半,变成1999个字的版本。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孝赋》用“敬恕顺悌立、勤俭养伴和”10个字,对新时代下的养老与尽孝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阐释,力求让传统美德闪耀时代光芒,果然卖到了孔夫子门下!于是,就有了“古有《孝经》,今有《孝赋》”的说法。当然,这是后话。

《孝赋》刚写出来后,母亲看过初稿,

可是尚未发表,母亲就去世了!我感到十分自责,觉得自己没来由地给母亲看《孝赋》,不太妥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鑫报》社长杨重琦先生亲自写成书法并配图,用了足足两个整版发表《孝赋》第一稿,我非常感动,因为出版次日母亲下葬,总算让她老人家在那边也看到了报纸全文。

后来,《孝赋》被全国各地众多书法家传抄,写成真行草隶篆五体书法许多版本,还有做成剪纸,刻成葫芦等等的艺术作品的,它受大家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有好几位朋友读完

《孝赋》后,不约而同的给我戴上了“当代司马相如”的帽子!

但我觉得,如果我也能够送帽子给大家的话,我更乐意给每个人,都送上一顶“孝顺儿女”的帽子!

《舌纹诊病赋》是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赋作,因为牵扯到整个汪氏家族千百年来的医学传承,我写完后放了半年,母亲就去世了。母亲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篇文章,但文章里却有母亲的事业。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母亲的承上启下,没有母亲对父亲的支持、对哥哥的培养、以及对我儿子的言传身教,一个中医世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欣欣向荣,充满希望!而我,也就不可能在辞赋创作中脱颖而出,更上层楼!

当然,我写的上百篇赋,大部分是母亲去世后才完成的,所以母亲已经不可能再拿起放大镜反复阅读并提出建议了。但今天修改的《兰州碑林赋》就很有些意外。《兰州碑林赋》本来是5月30号(星期天)早上7点半参观兰州碑林后,在草圣阁下就地现场写的,本来基本就绪。可6月5号也就是今天凌晨三点左右,我梦到母亲50来岁的样子,她笑容可掬,让我写一首新歌词。当时我和哥哥都在,我见到母亲也格外开心(好久不见,因为母亲去世已经五年了),谁知一激动就醒了。

醒后,我从手机上翻出《兰州碑林赋》,因为碑林有一块很大的《汪世显神道碑》,又增加了有关汪氏家族和父母的内容,于是改押“ong”韵为押“an”韵,重新修改,一气呵成,让《兰州碑林赋》变长了现在的样子!

我原以为,母亲与作赋,只能是我记忆中的样子,谁料从今天开始,她又成为我梦中的导师!

记得母亲去世后,我修改了自己新的赋作上的名字,并换成了母亲的姓氏 ,以表示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与无尽的怀念。

我知道,母亲其实并不在乎我叫什么名字。当然,母亲也许并不在乎什么碑林,因为母亲知道“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石头烂得更早!”就连无字碑都显得多余!

我知道,其实母亲是有自己的碑林的,母亲终其一生都在积德行善,救病活人,许多患者都竖起了一座座心碑,而那一座座心碑,早已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碑林!

斯人已逝,丰碑长存!

我想,母亲唯一在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要看到我们大家开心的样子……

2021年6月5日13点07分—14点09分作于金城青云居

作者简介:

王森,字三木,号千古一人,绿色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先行者,著名辞赋家、书画家、诗人,药王嫡传后人,中华舌纹医学传承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