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隐性动机”真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吗?

摘要: “隐性动机”真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吗?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隐性动机”真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吗????“每个人的行为...

“隐性动机”真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吗?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隐性动机”真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吗?

? ? ?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的一把手,是一位外表平易近人,内心坚守自己利益的人,对于上层领导是无所顾忌的大方,在员工口中就是那个很“抠”的人。基层员工觉得你“抠”,无非就是发工资那点事。

我们是国企建筑单位,工资是和工程进度挂钩的,当然这里也有些许人为因素,暂且避过不谈。有一次分配工资时,“一把手”说,XX队这个月任务完成了,多给他们分配点。薪酬负责人不同意,说,即便奖励也应该按照薪酬办法执行,否则,别的队组会有怨言,也不便于管理。他说,薪酬管理办法有类似条文,参照执行就行。负责人说,这个真没有,所有奖励办法他们都不适用。他说,特殊情况可以加进去。负责人说,管理办法是职代会通过的,不可以随便改动。“一把手”被逼得没辙了,提高声调说,你好好想想到底能不能奖励。我们的负责人如梦初醒,赶紧回应,好像有一条适用,他记不清了,回去查一下。事后得知,“一把手”有位亲戚在那个队组做负责人,跟他抱怨了好几次工资太低,基层工人不满意,他的工作难开展等等。像这种平时不干活,完不成任务混工资,一旦干点活就要求奖励的事情在我们这类型单位里比比皆是。

既然是“隐性动机”,个人粗浅认识,大多是不方便拿到台面上说事的,多多少少有点违背当今社会宣传的主旋律,不那么高大上。虽然人们的认知随着知识结构的更新也能客观理性的看待非主旋律,但大多数在公开场合还是不大放得开,因为人性如此,我们每个人是没有多少意志力去抗衡它的,所以它也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了。

人天生就是要追求完美。在“完美”一词的驱使下,在这种奇妙的思维统治下,既要找个光鲜亮丽的外表——被美化了的行为,还得达成心里的目标——隐性动机,就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至于是不是现有认知下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就不好确定了。从出发点看,他一定是有所考量的,但是就依我的眼光长远来看,他不仅没有利益最大化,反而还有减少的迹象。

想要利益最大化,只是头脑中的理想化状态。具体执行起来,那就见仁见智了。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选择高尚行为的背后是直面隐性动机的结果

尽管并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种气质,但是,一个人若能就人类共同的动机坦诚发言,那么也可以说他独具魅力。这类人勇于承认那些会令人感到不安的事实,并且能够冷静地对其进行讨论。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诚实、智慧以及勇气。他们既不吹嘘,也不胡乱指责,更不会怨天尤人,只是不动声色、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一切。

这种人尤其令人佩服,不过并非所有社群都同样看重此种特质,要知道,其实很多社群都倾向于遵循那些正统观点,而不是公正地追寻事情的真相。

尽管如此,有些读者可能还是发现了,自己由于承认了人类隐性动机的存在而获得了奖赏。

选择高尚

直面隐性动机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逐步采取措施去缓和或抵消这些动机。

比方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做慈善是为了塑造正面形象,而把钱捐给不一定能够帮助其他人的机构,我们就可以当机立断,马上改变现在这种已为人知的目的。

当然,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明白,自我提升的空间是很有限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

有些人可能希望自己一鼓作气,彻底摆脱虚伪,还发誓要按最崇高的标准行事。但要知道,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这样做了,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你脑海里的“新闻发言人”会在没有其他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向你发布“零虚伪”指令。

而自我提升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从一个领域慢慢开始,比如说慈善领域。然后试着以一种你能够坚持下来的方式调整你心里各式各样的动机。

一旦在第一个领域稳定下来了,我们便可以好好打磨、去芜存菁,然后再慢慢转移到其他领域。

另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把我们自己放在某种情境之中,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我们的隐性动机便能够更好地和我们的理想动机结合。

举个例子来说:

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些真诚且准确的信念时,我们就可能会习惯性地相信这些信念。从慈善的角度来看为了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多地以我们的慈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其表面现象来对我们进行评判我们可能会选择参加一些有效的利他主义运动。

动机就像是风,我们可以选择与其并行,也可以选择逆风而行。但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顺风而行,岂不美哉?

但是,请注意,他人所关注的可能根本不是我们的动机,而是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是的,我们之所以想努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外科医生,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非为了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利益。

但是,如果自私动机是培养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外科医生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我想,对此,全世界都不会有异议。

凯文的“动机整合”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都比较幸运,因为两种情况我都经历过:既有过顺风而行的经历,也有过逆风而行的经历。

以前做工程经理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自私动机和亲社会动机之间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冲突。曾经,我也忍不住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的最佳利益之上,但这样的情形真可谓屈指可数。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是一个圣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文化十分健全,在我做对事的时候,公司总会给予我相应的奖励。

我承认,我现在所说的话可能有些自欺欺人,而且我也记不清有多少回,我的动机产生了异化。

但总的来说,我一直在顺风而行,一直备受鼓舞且非常满足。然而,在个过程中,我遭遇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我还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人们有所启发。当然,有些读者或许还能从中发现某些价值,但是或许其价值还不至于高到足以抵消你们因未能从事其他项目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所以到了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不愿意在其他人面前谈论,就算是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也是如此。

我的自私动机和亲社会动机之间的矛盾也时常让我感到头疼。

理性利己主义

有些读者将脑中的大象看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行为举止而需要挑战的对象,还有一些读者可能会因此感到绝望。

如果自私是人类的天性的话,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因为它而过分自责呢?为什么还要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呢?

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所言:有证据表明,人类在经济方面的标准和行为是会因此退化的。

一项研究显示,在了解到“利已主义种人类行为模型”后,大学生们表示可以更坦然地接受不诚信的行为了。

其影响比上天文课对学生的影响大多了。同样,哪怕是上同一门经济课,如果授课教师不专门强调利主义,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小。

一般来说,“愤世嫉俗”者,即经常认为他人动机不纯的人,一般很少与人合作。

我们请大家关注脑中的大象并将其描述为“正常的”“自然的”本能,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是在破坏这个世界呢

或许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授给学生有关脑中的大象的知识可能会直接导致他们出现自私的行为。

但是,如果一个社群严肃对待本文的观点的话,那么这种影响就不会是唯一的影响。

他们可能不太能接受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亲社会动机,因为这在他们看来相当肤浅,但是他们会学着去实施一些更好的规范,以抵制自私行为。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当小心一点,不要掉进“自然主义谬误”的陷阱里——误以为自然的就是好的,比如人类可以有一点儿自私之心。

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跟大家说清楚:我们写这些并不是为了给人类的恶行找借口。

我们可以承认自私的动机,但不可以认可或美化自私的动机;我们不应该颠倒是非,变恶行为美德。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要立德于世就应该以某种方式“超越”生理冲动,那就错了。

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灵,我们无法超越物理定律,同样也无法超越生理定律。

所以,如果我们将美德定义为某种非生物原因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就设立了一种完全不现实的标准。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我的话,那么一定是通过生理承袭的某种方式以此类推,我们不能忽视动因—比方说,告诫他人要“立德于世”就得放弃一己之私。

我们越是借美德之名要求人们做出更多牺牲、经历更多苦难,我们得到的奖赏也就越少。

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坏人”要比“好人”过得好。

文 | 心理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