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摘要: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有两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涂抹或修改的痕迹,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三部经典都不是一幅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因为作者写时并没有把她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写,而是序稿、文稿、诗稿,说白了,就是打的草稿。

书法讲究“无意于佳乃佳”,正是因为作者无意于创作作品,只是想临时打个草稿,这种不着意才成就了经典。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属草稿,涂抹与修改是必然。颜真卿书写时肯定是满怀激愤与沉痛的心情,将对侄子颜季明之死的沉痛与对逆贼安禄山的愤恨倾注于笔端,所写的不是书法,而是心境,这大概就是物我两忘,书法的最高境界。

其他网友观点

祭侄文稿行书第二,兰亭序第一?

竖行扭扭屄屄,软骨头易掉辛酸泪。

再看岳飞的字,血肉撗飞激情无限。字如其人是也!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这当然不是书家故意而为的啊。

《祭侄文稿》被称作“稿”说明它就是一篇文稿,我们都有记笔记、写作文或者写提纲的经历吧,写的时候都是一边想一边写,有时候难免有写错的地方或者是写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然后勾掉重写。写完之后还要反复斟酌一下,不合适的用词或者句子,我们会勾掉然后在上面或者下面重写一下。

所以,你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多是有多处涂改,但反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是古人最真实的自然书写,这种真实地自然书写状态是最容易表现书家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所以古人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的判断是:“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看那些名家的法帖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名家的手札,这些都是书家日常的自然书写,是最有味道的作品。你看王羲之留下的各种作品,没有一个幅作品是为了写而写的。

有为前辈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古人书法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今人书法是纯粹为了表现书法而书法,更多地是刻意为之,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涂抹、修改的地方。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纪念死去的侄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杀害,他是后来过了很久,收复了失地之后才找到了侄子的头颅,身子都没找到。后来,为了祭祀侄子写的这篇文稿,写的时候是面对装着侄子的头颅的匣子而写。写的时候情绪非常低落、悲痛、愤懑,这种情况下还要想内容,还要写,自然会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有时候一气愤写的话会比较重,回过头之后又觉得不妥,自然要修改一下。例如上图中“贼臣拥众不救”后来改成了“贼臣不救”,我想应该是为了后面四字一句形成骈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为了文章的通顺做的修改。

所以,文章中的多处涂抹修改并不是刻意为之,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这是书家自然书写状态下难免产生的问题,而这种涂抹也反而更加真实地再现了书家在创作的时候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作品,一千多年以后,欣赏作品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颜真卿的那种悲愤情况下的奋笔疾驰,仿佛时光进行了穿越一般。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