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

摘要: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三十岁,我如何保持学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LinkedIn中国...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三十岁,我如何保持学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LinkedIn中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1

作为一名90后,不要脸地说,经常会被不认识的人问是不是95后。

除了遗传基因的力量(妈妈比同龄人看着至少年轻十岁),还有一个秘诀:喜欢可劲造!

恋爱不合适了,甭管谈了几年,微信聊天记录多少GB,付出多少成本,再痛也要分手。

无论第二天要去刷雅思,还是谈客户,晚上把礼物扔掉,微信删除拉黑永不相见,总不能拖到结婚,违心地穿着婚纱发表感言,在众人面前流下虚假的泪水。

工作不喜欢了,就算领导nice,同事给力,无论大家相亲相爱聚了多少次餐,玩了多少剧本杀,都要及时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离职交接不超过30天,当天退出所有工作大群小群,江湖有缘定会再见

喜欢什么,就赶快去做,确定了成本和时间就执行,如此,你的人生会比别人丰富很多倍。

学习篇:象牙塔里,多学外语、金融、硬科技

作为一个从小目标就很明确的人,15岁那年,已经确定想要留学的国家是德国。

无它,唯德国帅哥多尔,看到电视上播放的“二娃”托马斯·穆勒留下的惊鸿一瞥,决定去德国留学。(狗头保命)

就这样,被穆勒所吸引,决定在德国读经济,以为日子会轻松愉快,却发现是hard模式。体会到了为什么国内留学中介都说“德国是最难毕业的国家。”

本科毕业率低于50%是普遍现象,如果选择了读理工科专业,毕业率甚至会低到令人发指。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毕业率居然不到30%。

你会发现同专业的一部分德国和外国学生读着读着就会在第一个学年辍学,之后同学会越来越少。

而能够顺利毕业的德国同学,都是把“自虐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

能把三四种外语说得优美流畅的人比比皆是,上课努力下课打工业余时间还谈美美的恋爱的人也是多不胜数,还有同学读书期间就开公司生孩子两不误,走上了人生巅峰。

我建议每一个年轻的学生,都趁着自己流体智力最巅峰的时候(18-24岁),多学外语、金融和科技相关的技能。

某位在哈佛读书的博士大神曾匿名在豆瓣上发过一个被奉为神贴的学习帖“每天学习8小时以下都是不道德的”。

他在帖子里提出,“三十不学艺”。人到一定年纪(三十当然不是实指),就有暮气和自保之心,学东西就没主动性了。

尤其学习外语,来自母语的抗拒力很厉害。所以要尽量趁年轻多上学,学对自己长远有好处的东西,比如语言。而最干货的一点,就是合理安排时间

他的老师在纽约上过一个古希腊语虐习班,每天实打实上课8小时,其他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全部用于写各种作业练习,大概也要花上6小时。

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每天学习到深夜两三点,如此坚持了10个星期,学了大约相当两年的课程。

我在学外语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沉浸式外语培训模式Total Immersion Experience( 简称 TIE),简单来说:

就是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衣食住行全方位、全时间段只能使用目标语言,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高中毕业后考了雅思。上学期间,我用了两年时间,将德语从初级学到了高级。然后又选择了一对一高效率的法语和韩语课程,和母语老师学习语言,考取了语言证书。

而金融和科技的知识,难啃难学。尤其对于学生来说,电竞它不香吗?汉服JK和洛丽塔不美吗?

为什么要对着书,思考契约型、公司型、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哪些区别,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有哪几类?

但是这三类知识,却是能帮助你在实习和工作中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的核心:简单的路谁都愿意走,复杂的路大部分人都会绕道而行

有一本思路清奇的书叫做《学习之道》,对于掌握金融及理工科类的知识尤其好用。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提出,有四点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记忆:

第一,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

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第二,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第三,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

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最后,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工作篇:为了进入世界五百强外企,做了六个月的试卷题目

因为德国五百强企业的经验,回国前决定凭借应届生的身份报名世界五百强的某企业。

众所周知,因为这几年竞争白热化的缘故,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考试的题目千奇百怪。

比如下面的题目:

烧一根不均匀的绳要用一个小时,如何用它来判断半个小时 ?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美国有多少辆加油站(汽车)?

有7克、2克砝码各一个,天平一只,如何只用这些物品三次将140克的盐分成50、90克各一份?

为了圆心中的“世界五百强”梦,我整整做了六个月的试卷题目,后期临考前焦虑到夜夜失眠。

考进世界五百强外企后,发现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外企无疑具有相当优越的条件:

周内晚上1.5倍、周末2倍、节假日3倍的加班费;

员工餐厅的卡布奇诺,奶油浓汤和牛肉汉堡;

员工班车四通八达,不需要开私家车;

......

然而,在这个永远讲究“高效”的环境里,你需要时刻保持精气神,提升自己的硬技能,来对抗青春的流逝。CFA,CPA,ACCA......这也是对30+职场人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生活篇:让人生丰富 一天当作四天来用

尼采说过,“ 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无论他想成为怎样的人 。”

然而作为职场社畜的我们,能够六点下班的人就是幸运儿了,大部分人都是七八点下班,九十点到家,每天能够抽出半小时时间阅读的人,已经比大部分人优秀了,很多人刷刷手机,看看抖音,疲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其实,你也可以把一天24小时当作4天来用,就像B站的视频《你其实可以扭转和操纵时间 - Ed Mylett 艾德?米尔特》中提到的,每一天都分为早上的6点到12点、12点到18点、18点到24点,以及24点以后:

运用这样的技巧,我会早早到办公室,利用自己白天精力最好的时刻,也就是早上6点到12点的“第一天”,将大部分重要工作在12点前处理好,然后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周末的时候,也将时间按照六个小时划分为一天,就这样,学会了尤克里里、zumba舞蹈和缝纫,以及抽出时间去露营和郊游。

实际上,我们想要学习的大部分生活及工作技能,都不需要我们运用一万小时理论,达到极为专业的水平,尤其是对于家里已经有四脚吞金兽的职场人来说,一天能有一个小时不被打扰已经是万幸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书中,作者乔希?考夫曼提到,“只要你选好兴趣点、学好基本功、订好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好练习,投入‘全神贯注、巧妙智慧的20小时’,你就能取得持久的进步,不久你就会达到专业水准。”

最后,想对经常把“年龄大了”挂在嘴边的90后同龄人们说:

B站up主美国老张在《三十岁,我做了一个让我越来越年轻的决定》中提到这样一段话,他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希望能改变你的:

参考来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a4y1J7Vm/?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1761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P411A719/?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0648/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2

人活一世,难免经历一些风雨苦楚。

行走半生,会愈发懂得,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自己的内心。

有人因心而洒脱、自得,也有人因心而抑郁、烦闷。

生活本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而修行的归宿不过是安放好自己的心。

心定,则一顺百顺;心安,则事事方圆。

清风明月本无情,皆因人心而有灵。

余生,修一颗浸透世间万物的心,日子才能有声有色。

来源:全景视觉

无事,充盈“闲心”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接连遭贬,但多年流放并没有让他自怨自艾、就此沉沦,反倒练就了一颗从容豁达的心。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独自居住在林皋亭,从此过起了隐居务农的生活。

虽然日子清苦空虚,苏轼却没有悠闲度日。

他开垦荒地、种花种菜,在田野乡间享受着怡然自得的满足感;他阅读经典,从点滴熏陶中收获豪迈洒脱的人生观。

四年后苏轼重返仕途,但生性耿直的他又很快迎来了第二次贬谪,这次被贬到了更偏远的惠州。

闲来无事,他不仅学着开发新菜,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体察民生、造福一方百姓。

不幸的是,三年后因为一首诗,苏轼再次被贬儋州,这时的苏轼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头。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过安逸的“退休生活”,反倒在这里又开始研究医术、开办学堂,为百姓发挥自己最后的余热。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的路上是孤独的,但苏轼的内心却是充实而满足的,在此期间他更是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千古。

沈从文曾说:“我的人生最怕的就是休闲,休闲会失去生活的意义。”

确实,人太闲了,就容易胡思乱想;心太空了,就容易无事生非。

来源:全景视觉

努力抓住奔忙日子里的留白,会发现,点点滴滴都是馈赠。

会享受生活的人,都很会利用闲暇时光,让灵魂得以安放,内心得以充盈。

有事可做,是治愈一切心病的良药。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

闲来无事,不如给自己的心灵充个电,做舒服的事,见喜欢的人。

有事,梳理“乱心”

米兰·昆德拉认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

很难不认同。

倘若凡事随意堆叠、内心杂乱无章,那生活便如一团乱麻,再精明的人也会分身乏术。

意大利短片《星期六》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周六的早上,一名独居男子正在悠闲地盘算今天的必做清单。

洗衣物、扫地、扔垃圾、刷碗、收拾房间、给家人打电话、晚上休息娱乐……

如何有条不紊、高效快速地完成这一天的任务,成了他当下最焦虑的问题。

先洗碗还是先将衣服送去洗衣店,或者先洗澡,同时打扫浴室……

就这样,不同的流程在男人脑海中一遍遍上演,他试图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结果,男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纠结、思考中,牵扯出的琐事越积越多。日暮黄昏,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而男人什么事也没做好。

做事毛手毛脚,往往是因为自己先乱了心绪。

当面对烦琐的杂事,唯有先稳住阵脚,理清思绪,才能应对自如。

来源:全景视觉

我有一位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她的生活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条不紊。

工作后的她一边学习技能,一边代课或者做主持相关的兼职,自己几乎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即便如此,她的本职工作也干得出类拔萃。

作为“时间管理大师”,她的秘诀就是“先完成,再完美”,将短时间内要做的事梳理好,先做眼下,分清主次。

俗话说:“心性不乱,迷路自清。”

每个人都有焦头烂额的时候,只有时刻保持心平气定,不乱阵脚,才不会被焦虑裹挟,无法脱身。

生活是有章法的。

正如书要一页一页地看才舒服,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才有味道。

遇事不慌不忙,做事循序渐进,才是生活最大的智慧。

大事,放下“畏心”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和师傅出去历练,不料在路上遇上大雨,山上突发洪水。

师徒两人到山顶避险,虽然水势不大,但小和尚一直担心不已。

随着雨水积多,山脚的水位有所上涨,小和尚见状更是坐立不安,他劝师傅赶快离开,否则他们二人可能凶多吉少。

师傅并未动摇,只是静静地说:“山脚就没有洪水了吗?不要惊慌,坐下来再等等。”

说完,师傅便安心等待,丝毫没有被洪水影响。

反观小和尚,此后几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几天后,洪水终于退去,师徒二人摆脱险境,小和尚也终于放松下来。

但小和尚却充满了好奇,他问师傅:“您难道早就预料到我们会脱离险境吗?”

师傅笑着说:

“能解决的事,不必担心;解决不了的事,担心也无用。

“我们能做的就是物来则应,去则不留,遇事不畏,安住当下。只有心之所向,万事皆无法阻挡。”

来源:全景视觉

在紧要关头,师徒二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不论是恐惧胆怯还是气定神闲,环境都不会因此改变,但一个稳定的心态,却能让人掌握更多主动权。

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很多时候,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客观的事,而是主观的心。

人的内心,就如一面放大镜,照到恐惧,恐惧就会无所遁形。

可能本是一件小事,只因自己的慌乱,就演变成大事;而当真正紧急的大事发生时,恐惧胆怯也于事无补。

厉害的人,从来都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因为他们深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道理。

只有不慌不忙,才能激发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潜力;只有沉得住气,才能稳中求进,马到成功。

遇事,要学会放下“畏心”,做到宠辱不惊,才能“赏庭前花开花落”。

小事,端正“慢心”

《道德经》中有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不放过每一件细微的小事,才不会错过每一个成功的路口。

面对小事,端正“慢心”,做到小事不怠慢,大事才能不慌乱。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就是一个将小事做到极致的人,他深谙“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在食材的挑选、搭配上,他极度严苛,米饭都是精心挑选的,每一种配料都要求严格精准。

在对待客人方面,他更是从不懈怠。他会仔细观察客人的位置,将寿司放在客人最顺手的位置,如果客人是左撇子,他会倒转寿司的位置为客人提供最大的便利。

店铺虽小,却处处用心,小野二郎的专注、细致,让他的寿司远近闻名,受到无数人追捧。

即便声名远播,前来品尝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依然能做到不“急功近利”,不为利益忘记本心,反而更加认真地研究寿司。

周润发在电影《无双》中说:“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来源:全景视觉

然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很难让人们稳住心神,聚焦细节。

往往在大事上兢兢业业、满怀期许,小事中却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殊不知,一个人的能力从来不只体现在大局前,更取决于细节处。

泰山不拒细壤,才有现在的巍峨高大;江河不择细流,才有今天的深邃长远。

人生如斯,要想高楼拔地起,就要在一砖一瓦上下功夫。

学会用“沉浸式”的体验去对待小事,如此,成功才有回响,生活才有馈赠。

开元寺中挂着一副字:

“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长路漫漫,安置好这“四心”,生活也就顺了。

人生下半场,愿我们都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以洒脱舒适的节奏过完余生。

作者:锦黎,终身读书实践者,钟爱写作,以笔抒情,用文字凝视内心,以理性洗刷人生。

30几岁学什么技能好一点3

1.

最近口罩肆虐,微信上和朋友们偶尔聊聊,发现大家都活得很焦虑。

其实,封控在家的时间,正好是给自己充电,提升和成长自己最好的时间。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回到10年前,你最想修炼什么技能?

最近在看九边老师的《向上生长》。

书里九边老师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无论你选择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愿意花上五年的时间,五年后你可能就是某领域的专家了。”

我就开始想,如果10年前我就开始公开写作日更,无论选择传统文化,还是中医养生,抑或者选择读书写作……任何一个领域,用10年时间深耕一个方向,到现在,日更有3000多篇了。

如果一篇文章解决专业领域里面的一个小问题,到现在就解决了专业领域里3000多个问题。

平均每篇按照1000字来计算,在专业领域输出了300多万字。如果10万字辑录成一本书,可以出版30多本书,妥妥的专业领域里面的小专家了。

所以,无论选择任何一个领域(当然,你喜欢又擅长的,是最好的),只要你愿意扎扎实实的下功夫,只需要5-10年时间,你就可以成为专业领域里的专业人士。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仅仅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里面比普通人花的时间多很多而已。

花的时间多,自然下的功夫也多。下的功夫多了,自然你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要往前走,你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仅此而已。

2.

这次的口罩事件,加上各种因素叠加到一起,就让我必须重新学习和练习烹饪这门技能。

所以,最近在B站上面看了不少美食的教学视频,也在家练习和尝试了不少。

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只要很简单的烹饪,而且不需要很多调料,一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食材,都可以变得非常美味。

而餐桌上面经常有新的菜式和全新的味道,对于生活来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小确幸。我也慢慢找到了烹饪的乐趣。

我开始想:如果10年前我就开始尝试烹饪,并且试着去找做饭的乐趣,是不是我现在也是传说中的大厨了?

通过做饭这件小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我印象当中的我们不擅长,没兴趣,学不会的技能,可能都是“假象”。

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花时间去学习,没有静下心来摸索,没有认真体会这项技能中所包含的乐趣而已。

如果回到10年前,你最想修炼什么技能呢?

技能,看你我想的,是否一样。

可以投票你最想

1

烹饪

2

写作

3

乐器

4

舞蹈

5

绘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