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闲扯刘备 第四卷 亢龙有悔:登峰造极的梦幻【一】失荆州桃园梦碎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刚刚在汉中王的位置上坐下,屁股还没有坐热乎,荆州一声霹雳,直把他惊得魂不附体。
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丢了,《三国志.先主传》:
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刘备和诸葛亮自入川后,就将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当然,也将大权交给了关羽,《三国志.先主传》: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我向来认为,就是这个“假节钺”害了关羽。
在古代,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武将假节钺的话,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对于刘备来讲,当时自然是对镇守荆州的关羽给予至高的荣誉和进行充分的授权,让他有足够的威望和权力去管理荆州的军政大事。但是刘备的错误在于,他忽视了关羽的性格缺陷。
关羽这个人,陈寿评价他“刚而自矜”,同时期东吴的吕蒙说他: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一个有文化又刚愎自负的人,一旦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就是灾难。关羽也没有逃出这个魔咒。
《三国演义》的故事脉络清晰的交代了关羽丢失荆州的源头,就是拒绝孙权提出的联姻。这段联姻本是孙权一方押宝式的抓阄游戏:
诸葛瑾曰:“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孙权用其谋,先送满宠回许都;却遣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
但是关羽自大高傲的性格让他果断的拒绝了孙权的联姻示好,而且口出辱骂之言,令孙权无地自容,大为恼火:
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
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
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
你不答应联姻也就罢了,但是骂人家的儿子是犬子,完全是不看孙权的面子。你一个曾经在涿郡杀人亡命的逃犯,有何资格骂人家孙权这样簪缨世家的儿子是犬子?《三国志.关羽传》对这件事情也是有记载的: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本来多次向刘备索讨荆州无果,东吴上下已经是群情激奋。此时鲁肃已死,对孙刘联盟再无极力维护的人了,东吴拿下荆州的舆情汹涌。
按照正常的套路,关羽此刻最应该谨遵诸葛亮离开荆州时的八字真言“东联孙吴,北据曹操”。但正是关羽的性格,再加上整个刘备集团对他的毫无原则的力捧,使他自大狂的脾气无人可以制止。我常说,关羽是被刘备集团捧杀了的。
你看《三国演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派费诗去传诰,当关羽听说刘备封的五虎上将有黄忠时的话和费诗的劝解,把关羽的性格和刘备集团内部对他的吹捧忍让刻画得入木三分。
孙权受了关羽的气,立马转过头去与曹操搞在了一起。这个哥们儿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主儿,马上就对曹操低眉顺眼。
建安二十四年初秋,刘备命令关羽向驻守樊城的曹仁发起攻击,目的是先发制人,以避免曹操与孙权联手进击荆州,希望关羽干掉曹仁以威慑孙、曹双方。
这一仗,关羽擒于禁、斩庞德,群盗遥受,威震华夏,按《三国志》的记载,关羽这一套动作下来,搞得曹操惊慌失措,都想迁都避其锋芒: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这一仗是关羽一生的巅峰之战。但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至。大胜之下的关羽愈发骄狂,趾高气扬。缓过劲儿来的曹操也看明白了孙权对于荆州的凶馋渴望和对关羽的宿怨:
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就此,孙权有了曹操的许诺,再加上东吴内部对荆州的追求欲望愈演愈烈,逢此良机,怎可错过。孙权完美的诠释了“趁你病,要你命”,毫不犹豫的抄了关羽的后路。
此时北上的关羽其实还是留有后手防备东吴的,而且对于东吴的吕蒙,关羽是知道这个人有几把刷子的。所以他在江陵、南郡一带布置了防守兵力,还在长江沿线设置了监控岗哨,已防止吕蒙截他的后路。
吕蒙确实不是易于之辈,他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马上跟孙权商量装病退休,让陆逊接替自己。关羽知道后派人打听陆逊这个人,传回来报告说陆逊是个白面书生。事实上这个陆逊是个什么角色我就不给你介绍了,刘备后来就是死在他手里。
陆逊接替吕蒙一到陆口,就写信给关羽,措辞十分恭敬,把关羽围樊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比作是晋楚“城淮之战”和韩信“破赵之战”。还谦虚的自称书生,说我没有什么经验,还请关叔叔多多照顾,《三国志.陆逊传》:
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
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就这样,自大狂关羽果真落进了吕蒙和陆逊的圈套,他认为此刻荆州安若泰山了。所以就放心大胆地将防守江陵和南郡的一部分守军抽调去加紧对樊城的攻打。后面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正当关羽在樊城同魏军发生激烈战斗的时候,吕蒙率领大军从长江逆流而上,诱降了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轻松拿下江陵。
《三国演义》用吕蒙白衣渡江的精彩故事演绎了吕蒙陆逊夺取荆州的过程。
话说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他的投降我是非常诧异的。但当我读了《三国志.关羽传》后,我就不奇怪了: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这俩哥们儿投降是被吓的。本来一向对关羽瞧不起自己就心里不痛快,还因为供给军资的事情被收拾,重点是关羽那句“还当治之”,意思是等我回来再收拾你。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可怕,因为关羽假节钺,他是有权力杀这两个人的。虽然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但是关羽来个先斩后奏,刘备估计也不会为了糜芳把关羽怎么样。
所以糜芳和傅士仁这对难兄难弟一听到关羽的这句话就懵了,惶惶不可终日。东吴知道了这个事儿,真是喜出望外,赶紧派人送来厚礼,许以利益。这哥俩一想,与其等关羽回来被他干掉,不如我们就让他回不来。
这是一次简单的求活命的原始背叛,这是关羽亲自给自己挖了这么一个大坑,毫无悬念,他真的栽倒在这个坑里了。
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关羽打得曹仁痛苦不堪,曹操赶紧派徐晃领兵来支援。估计是关羽的好运气也用完了,居然搞不定徐晃和曹仁的联手,只好引军回撤。但是,一切都晚了: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孙权向来就是个痛打落水狗心狠手辣的主儿,心想,反正脸皮也撕破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关羽: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关羽的被杀,荆州,终于再一次从刘备的手里丢失。
对刘备来说,荆州的丢失是一个无法愈合的致命伤,它使得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再也不可能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最终也化为泡影。
关羽荆州大战期间,在成都的刘备、诸葛亮、法正一帮人居然没有任何的支援和救助,在正史中也没有明确的提及原因。这就给后世读史之人和像我这等腹黑读史的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对这件事的解读是:
“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虽然我向来敬重章老,但是在这里我是不赞同这个说法的,主要我不同意是诸葛亮的谋划。因为此时,刘备的谋主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法正这个同志,我认为其能力重在战术,不在战略。他在刘备命令关羽进击樊城曹仁的时候却没有给刘备做最关键的提醒和建议,未充分考虑刘备集团的战略格局,未发一言,从而导致了刘备的轻率冒进。
有人说,诸葛亮为什么不提醒他呢?你要知道的是,刘备此刻也想以奇谋快速取胜,他很早在心里就已经认为诸葛亮奇谋为短,他是不会听从诸葛亮的建议的。我们看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说:
法正若在,必不使主公行此事。
这一方面可以说是诸葛亮自责式推卸责任,但更重要的却是说没办法,你不会相信我的。
刘备在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后,威势极盛,但是获得的汉中却是个空架子,因为曹操把汉中的人口都弄走了,刘备得到的是个空城。这时候,他希望通过荆州一战,威慑孙权、曹操,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诸葛亮是幕后黑手不成立,一方面诸葛亮此时没有这么大的话语权,刘备不太会听他的话;另一方面,对诸葛亮来说,荆州是他所依托的五大家族世代经营之地,荆襄势力的兴起远比关羽要有利得多,诸葛亮此时就是荆襄大族的代表,为了一个关羽,将荆州拱手于东吴,与他何益?
所以说,我认为,这件事情首先是刘备对于当时的局势和战事缺乏透彻的理解和应有决断,谋主法正缺乏战略格局而导致的。
东吴要立国必须垄断长江,如此就必须占据夏口、江陵,控制长江沿线。所以东吴夺荆州是必须的,是早晚必做的事。从孙权数次讨要荆州就可以看出来,而刘备忽略了对东吴的局势关切。
关羽对于东吴联盟的关系维护问题,也是刘备没有及时关注和调整的。关羽率军北上后,荆州的兵力缺陷已经不可能去依靠与东吴的联盟来维系。更何况,东吴上下夺荆州之心从周瑜开始就没有一刻减弱过。
关羽北上威震华夏的战果,导致了曹操拼力举国来援。关羽一己之力,独木难支,这时刘备没有清醒的认识,而导致其在整个战役中没有做任何进退调整,失败成了必然。
当然,刘备不支援关羽还有另一种阴谋论,就是刘备要关羽死。
这种腹黑论调的立足点还是关羽太跋扈。刘备看着自己的世子刘阿斗,认为自己死后是无法驾驭关羽的,因此要在生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但这个提法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刘备此时身体好得很,而且刘备也还没到清理功臣宿旧的时候。但既然有这个提法,我还是去找到了一些论据。
《三国演义》说刘备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
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
我翻边史书,也没见到类似记载,这完全是罗贯中先生臆想出来的。
对于史书中的缺失,我甚诧异,因为刘备身边几个人死后,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刘备的反应:
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这难道不奇怪吗?
照理说关羽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么关羽死后,他应该内心是极度悲伤才对,但是我很遗憾的告诉你,史书中只字未提。
还有就是关羽死后,按常理刘备是应该对他进行追封的,给他谥号。但是关羽的谥号壮缪侯,却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当即追封他为翼侯。
累此种种迹象,我认为刘备阴谋论还是有一点市场的。
最后,我以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关羽的评价作为我对关羽的:
关羽刚傲而缺乏处事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百年之后关公仍被中国人奉为战神,民间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挥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关羽‘义重如山’,至今秘密结社的团体仍有些奉之为师祖。
关羽,你是一个伟岸的人,但是你也逃不过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宿命。
下一章预告 I?第四卷 亢龙有悔:登峰造极的梦幻【二】登帝位建元章武本书目录 I?闲扯刘备公元1124年初的一天,趁着茫茫夜色,一支只有200人的契丹小队人马从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悄然出走。领头的男子是一名败军之将,就在不久前,他刚刚被金兵打得溃不成军,甚至还一度被俘获。逃脱敌营后,他投奔辽国皇帝天祚帝,因为反对天祚帝冒险出击的想法,便被怀疑监视起来。他不能眼看着族灭国亡,再搭上自己的性命。几经徘徊权衡,他终于痛下决心,背叛了他矢志效忠的君主,杀掉了监视他的人,率领自己的亲信出走。
在他们的身后,国家即将沦亡,契丹民族岌岌可危,他们再也没有退路,前途更是渺茫,这个名叫耶律大石的败军之将要把他们带往何处去?
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末年,曾经威风不可一世,打得北宋君臣签订城下之盟“澶渊之盟”,从此年年坐拥岁币的契丹辽国到了穷途末路。因为此前不久,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强势崛起,他们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先后攻占了辽国的五个都城,消灭了绝大多数辽军的有生力量,只剩下天祚帝这最后一点残部,亡国灭种的命运已经隐隐可见了。
耶律大石出生于契丹皇族,只因幼时体弱多病,只得弃武从文,读起了汉人的圣贤经书。他是一个智慧并且努力的人,不久便学得一身诗书,并在29岁那年成功考中了进士,成为契丹皇族中罕见的翰林。契丹话称翰林为林牙,于是后来他被朝野上下尊称为“大石林牙”。然而艰难的时局不容许他安然做一个文官,他到底还是走上了领兵打仗的道路。他先后担任了祥州刺史、兴军节度使等边境长官,这些地方都是与女真作战的前线,有过多次与女真金兵的较量。然而,这时候辽国已经走上了下坡路,面对勇武强悍的女真兵,耶律大石败多胜少。胜利能锻炼人才,失败也同样可以铸就英雄。屡败屡战的痛苦和教训,丰富曲折的政治经历让耶律大石迅速成长起来,他变得文武兼备,胸襟开阔,逐渐成为辽军、乃至辽国人中的灵魂人物。
公元1122年,北宋借着辽国的困境,先后两次大举伐辽试图收复当年失去的燕云十六州。最后一次,已经攻破了都城燕京外城。然而,在耶律大石的领导下,辽军誓死抵抗,两次大败宋军,转败为胜,在数百年宋辽战争史上写下了最后也是最为精彩的一章。然而,打宋军很有办法的耶律大石还是敌不过金兵的强劲攻势,只能一败再败,并且被俘。
契丹辽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耶律大石终于抛开了狭隘的忠君之念,他要担负起拯救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重任。
尽管只有200人,并且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可耶律大石目光坚毅,脚步坚定,他带领着这个小部队跨越莽莽沙漠,度过冰冷激荡的黑河,向着遥远的西方行走着。
龙飞九天,岂惧亢龙有悔;转身登峰造极,问谁敢不失惊?
经过数十天的辛苦奔走,耶律大石来到了辽国西北重镇可敦城,在这里,他召集契丹散在各地的部属会盟,慷慨陈词,以复国为号召,得到了众多部众的拥戴,声势大振。
此后数年,耶律大石率兵西进。他们越过葱岭,打败了西方各国联军,先后征服了东喀剌汗国、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国等国,建立起一个历时88年,地跨东亚和中亚的大帝国——史称西辽王朝。耶律大石当之无愧地成为西辽帝国的皇帝。它的疆域不仅超过了女真金国,也超过了全盛时期的辽国。
从一个屡败屡战的败军之将到开创帝国的一代雄主,并且让一个已经频临灭绝的民族起死回生,使之又延续了近百年,耶律大石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千年之后读耶律大石的人生,依旧让人荡胸决眦,心怀向往与感动。
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只要拥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凭借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败军之将也可以在绝境中奋起,成为了不起的大英雄!
发表评论